2014年10月12日星期日

【隨筆】慢下來之後,為什麼我們都害怕。——《郊遊》有感


  長鏡頭訴說著不完整的故事,情節東湊西湊,殘破不堪,像生活。觀影途中有人悄悄加入,有人站起來,有人回來,有人坐下,還是生活。

  蔡明亮用緩慢的節奏刺探觀眾耐心的極限,然後我們捫心自問,為何我們都害怕
/厭倦長鏡頭?
  
  長達十分鐘的對峙,在日常裡並不算太長。車行駛的速度,其實跟我們在忠孝東路或南京東路看到的一模一樣。於是我們都騙不了別人,我們的內心就是在等待結局。我們看
DVD卻跳帶、看小說會省略描述景色的段落、聊天都急著說,結果呢、總是太想揭穿未知,看到自己的別人的最終站。是好,或是壞。

  觀影方式就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方式,但在靜謐的長鏡頭前,任何一絲騷動都顯得狼狽不堪。

  人生就是長鏡頭,等時間把一切交代清楚。以前我一直不懂,因此也曾太急於知道答案,所以才遍體鱗傷。直到看到那麼漫長的電影,慢到差點忘了會有結局,慢到忘了那些起承轉合,才開始回想之前的每一個鏡頭,記起我們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到這裡,才發現原來每一次的轉換都是那麼地鮮明震撼。蔡導的段落承接得很贊,每一次故事的開始,都是從極暗突變到驟亮。

  就因為主題是家,是流浪,是情感,是卑微而無處可逃的生活,才更需要那麼緩慢的世界。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就是拍立得,顯影的時間是一輩子。就像看電影時,把心情沉到最低處,去情緒化,等待。最後的最後,世界會給你答案。


  你有沒有在廢墟之中看過天色漸亮,在台北污穢的橋底看著島嶼漸漸天光?郊遊,就是這麼回事。